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菩萨蛮·柳丝轻

史介翁〔宋代〕

柳丝轻黄金缕,织成一片纱窗雨。斗合做春愁,困慵熏玉篝。
暮寒罗袖薄,社雨催花落。先自为诗忙,蔷薇一阵香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轻柔的柳丝如同细密的黄金丝线,交织成一片,仿佛是纱窗上飘洒的细雨。这些景致汇聚成春天的忧愁,让人慵懒困倦,于是点起熏香,在玉制的香炉中袅袅升起。
傍晚时分,她独自倚栏,身上单薄的罗衫显得有些不胜寒冷,春社时节的细雨催促着花儿纷纷凋落。 她先自在为落花赋诗,忽然一阵蔷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,又使她的心情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。

注释
斗合:相合,凑合。
玉篝:指精美的熏笼。篝,竹笼。

赏析

  这首小词表现的是春闺幽情。整首词如一幅幅精美的扇面小景,人与景相互映衬,景与情相互融合,既富有诗情画意,又十分委婉动人,将春景、春情渲染得细致入微。“菩萨蛮”是词牌。原为唐教坊曲名。又叫《子夜歌》《巫山一片云》《重叠金》等。

  开篇“柳丝轻黄金缕,织成一片纱窗雨”,以绝妙的比喻开篇,将寻常春景赋予超凡脱俗之美,视觉与感觉的巧妙交织,让景致充满了灵动的韵味与诗意。随后,“斗合做春愁,困慵熏玉篝”,笔触一转,将人与景紧密相连,通过节日祭祀的意象,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春愁与慵懒,情景交融,意蕴悠长。

  “暮寒罗袖薄”化自杜甫《佳人》诗中“天寒翠袖薄,日暮倚修竹”句,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《菩萨蛮·柳丝轻》是宋代词人史介翁的词。起二句写景,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,将平凡的景物表现得清新脱俗,富有诗情画意。词人用两种感官上的错觉,将景物表现得极富韵味。“斗合做春愁,困慵熏玉篝。”此二句转祀土地神的节日。此二句人与景有机融合,表现另一种不同的情致。整首词写人写景运用白描的手法,写人时并未正面描写其衣饰、容貌,其形象与其心事一样,朦朦胧胧。整首词如一幅精美的扇面小景,人与景相互映衬,将春景、春情渲染得细致入微。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河满子·秋怨

孙洙 孙洙〔宋代〕

怅望浮生急景,凄凉宝瑟馀音。楚客多情偏怨别,碧山远水登临。目送连天衰草,夜阑几处疏砧。
黄叶无风自落,秋云不雨长阴。天若有情天亦老,摇摇幽恨难禁。惆怅旧欢如梦,觉来无处追寻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生查子·关山魂梦长

晏几道 晏几道〔宋代〕

关山魂梦长,鱼雁音尘少。两鬓可怜青,只为相思老。(鱼雁 一作:塞雁 ;音尘 一作:音书)
归梦碧纱窗,说与人人道。真个别离难,不似相逢好。(归梦 一作:归傍)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心术

苏洵 苏洵〔宋代〕

  为将之道,当先治心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,然后可以制利害,可以待敌。

  凡兵上义;不义,虽利勿动。非一动之为利害,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。夫惟义可以怒士,士以义怒,可与百战。

  凡战之道,未战养其财,将战养其力,既战养其气,既胜养其心。谨烽燧,严斥堠,使耕者无所顾忌,所以养其财;丰犒而优游之,所以养其力;小胜益急,小挫益厉,所以养其气;用人不尽其所欲为,所以养其心。故士常蓄其怒、怀其欲而不尽。怒不尽则有馀勇,欲不尽则有馀贪。故虽并天下,而士不厌兵,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。不养其心,一战而胜,不可用矣。

  凡将欲智而严,凡士欲愚。智则不可测,严则不可犯,故士皆委己而听命,夫安得不愚?夫惟士愚,而后可与之皆死。

  凡兵之动,知敌之主,知敌之将,而后可以动于险。邓艾缒兵于蜀中,非刘禅之庸,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,彼固有所侮而动也。故古之贤将,能以兵尝敌,而又以敌自尝,故去就可以决。

  凡主将之道,知理而后可以举兵,知势而后可以加兵,知节而后可以用兵。知理则不屈,知势则不沮,知节则不穷。见小利不动,见小患不避,小利小患,不足以辱吾技也,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。夫惟养技而自爱者,无敌于天下。故一忍可以支百勇,一静可以制百动。

  兵有长短,敌我一也。敢问:“吾之所长,吾出而用之,彼将不与吾校;吾之所短,吾蔽而置之,彼将强与吾角,奈何?”曰:“吾之所短,吾抗而暴之,使之疑而却;吾之所长,吾阴而养之,使之狎而堕其中。此用长短之术也。”

  善用兵者,使之无所顾,有所恃。无所顾,则知死之不足惜;有所恃,则知不至于必败。尺箠当猛虎,奋呼而操击;徒手遇蜥蜴,变色而却步,人之情也。知此者,可以将矣。袒裼而案剑,则乌获不敢逼;冠胄衣甲,据兵而寝,则童子弯弓杀之矣。故善用兵者以形固。夫能以形固,则力有馀矣。
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