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及注释
译文
我送舅舅归国去,转眼来到渭之阳。什么礼物送给他?一辆大车四马黄。
我送舅舅归国去,思绪悠悠想娘亲。什么礼物送给他?美玉饰品表我心。
注释
渭:渭水。阳:水之北曰阳。
曰:发语词。
路车:古代诸侯乘坐的车。朱熹《诗集传》:“路车,诸侯之车也。”
悠悠:思绪长久。我思:自己思念舅舅。一说送舅舅时,联想到自己的母亲。
琼瑰:玉一类美石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263-264
2、
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259-260
鉴赏
此诗第一章开头两句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”,在交待诗人和送别者的关系的同时,选择了一个极富美学意味和心理张力的场景:从秦都雍出发的诗人(秦康公)送舅氏重耳(晋文公)回国就国君之位,来到渭水之阳,即将分别。在这里有千言万语可说,但又无法尽说。单从送别路途之遥已可见舅甥情谊深厚,这深厚的情谊在临别的这一点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:泪眼凄迷是不合适的,这不仅仅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缘故,更因为重耳归国即位正是多年所望,是件大喜事儿,于是临别之时“何以赠之,路车乘黄”。这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大有深意,这里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,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,更深一层的是,这表明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。陈奂在《
创作背景
《毛诗序》云:“《渭阳》,康公念母也。康公之母,晋献公之女。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,而秦姬卒。穆公纳文公。康公时为太子,赠送文公于渭之阳,念母之不见也,我见舅氏,如母存焉。”这段关于诗本事的叙述,与诗意相吻合。《序》末句还有关于创作时间的叙述,曰“及其即位,思而作是诗也”。指代不明,故多有争讼,陈子展在《诗经直解》中细加辨析,以为此诗当作于晋文公由秦归国的周襄王十六年(公元前630年),至迟不过次年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263-264
2、
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259-260
简析
《渭阳》是一首外甥送别舅舅的诗,写外甥从雍城送舅舅到渭阳,从送别舅舅想到已故的母亲,表达了甥舅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为人子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,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、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。全诗二章、每章四句,两章结构相同、用韵有别,章法随情绪而变换,整体气氛由高昂转至抑郁。
周文王被囚
佚名〔先秦〕
纣既囚文王,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,质于殷,为纣御。纣哀以为羹,赐文王,曰:“圣人当不食其子羹。”文王得而食之,纣曰:“谁谓西伯圣者?食其子羹尚不知也。”《帝王世纪》
屈商乃拘文王于羑里。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,得驺虞鸡斯之乘,玄玉百工,大贝百朋,玄豹黄黑、青豻、白虎文皮千合,以献于纣。《淮南子》
闳夭之徒患之,乃求有莘氏美女,骊戎之文马,有熊九驷,他奇怪物,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。纣大说,曰:“此一物足以释西伯,况其多乎!”乃赦西伯。《史记》
禹杀相柳
佚名〔先秦〕
共工臣名曰相繇,九首蛇身,自环,食于九土。其所歍所尼,即为源泽,不辛乃苦,百兽莫能处。禹湮洪水,杀相繇,其血腥臭,不可生谷;其地多水,不可居也。禹湮之,三仞三沮,乃以为池,群帝是因以为台。在昆仑之北。《山海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