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词写被弃女子的怨恨。首先梦见前事,无比欢乐,而梦醒后只有云屏依旧,一片空寂。“杜鹃”句语意双关,既写梦醒之后,帘外杜鹃声的凄切,平添伤感;同时又以杜鹃声的多情反衬玉郎的薄情,一去杳无信息,大有人不如物之感。结尾造语夸张,遣辞精细,直写怨恨,与日俱增,泪流满面。
此词在炼意炼字上,都显示出词人卓越的艺术才能。此词把这个青年妇女对人生的渴望和追求,安排在她的团圆之梦破灭之后,并以具有那个时代的普遍意义的男方薄幸,衬托出燃烧着爱情之火的女方的痴情,从而在哀婉柔媚中展现出一个美的心灵,使之成为牵动情感、触及社会的深刻的审美过程。这样的炼意,使这首词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。炼字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,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呜呼!师道之不复,可知矣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
圣人无常师。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